纽斯频通讯社首尔11月21日电(记者 崔宪圭)中国有一套被称为 "十二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体系。这是中国的国家治理理念之一,概念提出于胡锦涛执政时期,在习近平主席执政后明确为国家、社会、个人三大部分,各包含4项,共12条具体价值目标。
国家层面价值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人民)层面则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具体规定了国家政治与社会方向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应具备的品德与生活态度。十二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联想到过去韩国《国民教育宪章》,蕴含着共产党希望构建的中国社会愿景。
![]() |
中国为启蒙人民、凝聚社会,提出大量宣传口号,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正是这十二项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稍作停留环顾四周,都会看到相关标语。
有趣的是,在十二项核心价值观中,"富强"位列国家层面第一条。共产党为了在内部获得支持并持续执政,将"建设富强中国"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目标。
中国将"富强"列为十二项价值中的首位,不仅出于内部体制因素,也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中国共产党强调"富强"的背后,是不愿重蹈近代因国力衰弱而被西方列强任意欺凌的耻辱。
这种认识构成了共产党在艰难抗争后建立新中国时,其外交与对外战略的根基。为避免重蹈覆辙,并在对外关系中主动处理矛盾,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国力。
所谓 "弱国无外交",这是新中国传奇外交家周恩来对国家整体外交认知的经典概括。国力薄弱的国家无法通过会谈或协商左右局面。这句话浓缩展现了为何"富强"必须成为中国国家目标的第一位。
如今在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湾有事论"引发的中日冲突局面中,中国之所以表现得像掌握主导权,正是因为中国在经济与军事领域已足够强大,从而在国际政治与外交舞台上拥有更大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正以"富强"为武器,向日本首相施压要求其撤回涉台言论。
近期美中关税战和中日对抗中,美、中、日三国均在以国家利益优先的方向展开如同真实战争般的激烈外交博弈。这些外交冲突的背后,都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支撑。
"弱国无外交"——然而韩国是否真正拥有外交?我们是否通过外交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并主导自己的命运?李在明总统在艰难结束与美国的关税谈判后说:"切实感受到国力不足,须增强实力"。该发言彰显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凸显出国家必须"富强"的深刻理由。(完)
韩国纽斯频(NEWSPIM·뉴스핌)通讯社













